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正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教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30  浏览次数:226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教学

李畅 安庆市洪运小学

一、探究性学习简介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教学、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自身生活和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独自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理论和现实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二)探究性学习的历史

杜威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倡导和实验探究性学习。杜威很不满于当时重视知识,忽视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的做法。他主张“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模式,从而使儿童获得良好的教育。

而后,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教育改革运动中兴起和广泛传播,在美国政府的支持和资助下,由美国全科学院召开的专门研究中小学理科教育改革的伍兹霍尔会议中,大会主席、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作的《教育过程》的著名报告中他主张重视知识、培养能力、改革创新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探究。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教授在1961年作的《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的报告中,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更加重视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探究性学习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并推广,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自那时起也开始不断的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验,但时至今日“探究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仍很明显,从传统讲授向探究转变的步伐扔十分缓慢”[6]

当今,高度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重新构建基础教育课程,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热点,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教会,教育部对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把探究性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目前,我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把探究性学习作为现代学习方式之一大力推广。

(三) 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1.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看

《走进新课程》里提到“学习方式改革是本次改革的显著特征、核心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里提到“改变课程改革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

2.从数学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看

课程理念:(1)学习有用的数学(2)改变数学学习方式(3)构建新型数学课程

课程目标:探究性学习是全面均衡达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探究性学习是整合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纽带:

从知识与能力的维度看,探究性学习是深化知识学习,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牵引的重要渠道,而且探究性学习既依赖于数学技能,又能促进数学技能的训练;

从过程与方法的维度看,探究性学习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体会、看法和成果;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看,探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

3.从教学实践方面看

1)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把数学学习活动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自主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把探究性学习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4.从社会发展需要方面看

探究性学习可以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技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探究性学习的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所以探究性学习具体有四个步骤: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探究性学习离不开问题,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以问题为出发点,又以解决问题为最后归宿。教师可以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要学习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学生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的求知欲大增,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越能主动积极进行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问题设置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所谓最近发展区即学生即将获得并且能够获得的经验,但这种经验现在并不具备。探究性问题的难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问题太容易会使学生丧生兴趣,没有探求的动机;问题太难则使学生产生过多的挫折,失去了进一步探索的信心。难易适度的问题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思维,使探究活动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要注意问题的呈现方式

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情境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只有具有感染力的情境才能打动学生,激起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他们产生“我要学”的愿望。可以以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让学生相互启发提出问题等形式提出问题。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不足,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常常需要教师预先设计好问题或根据教师的启发去探索问题。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丰富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学生不仅能在教师的启发下发现问题,自己也独立地发现问题,教师应该保护和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去探索问题。

同时,教师还应利用多种途径,广泛地挖掘有利于教学的各种数学课程资源,如文字资料(包括教材、教参、专业书籍、科学发现史、科学家的人生经历等)、网络信息、实物(如挂图、模型、多媒体等各种教具)、活动(认识图片、观看flash以及影音文件)等,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资料,力求营造一个学生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教与学良性互动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好学乐学。

比如: 从“鸡兔同笼”这一我国古代数学问题出发,首先预设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去探究,引导学生去探究获得“二元一次方程组”,从而提高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探究中知道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键是“找出两个相等的关系”。同时也使学生在探究中懂得感受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二)引导探索、鼓励质疑、收集数据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的、有目的的猜想,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排疑解难,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和解疑能力,教给学生主动探索的钥匙。

如:教学“等差数列的定义”时,由于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有一名学生针对“如果一个数列从它的第二项起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提出“为什么要从第二项起,不要行不行?”这疑就质地非常好,显然质疑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而在学生产生疑问时,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质疑的同时,引导学生收集有用的数据,不要偏离教学目标。收集数据的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和文献法。实验法就是严格控制条件下的观察法。观察法是在不控制任何变量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的收集有关资料。

(三)整理分析、验证假设、形成解释

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后,在整理分析数据时,常用的方法有文字分类整理、统计图和统计表法。

对问题解决作出种种可能性假设后要经过推断验证,找出最为合理的一种假设。检验假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资料式,即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有关支持假设的材料,经过分析、概括而得出结论。用资料法去验证假设,应让学生收集支持假设所需的资料,让学生对假设和证据进行深入思考,透过现象找到它们之间内在本质的联系,建立证据和假设之间的因果关系。在验证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指导者身份出现,鼓励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对假设的验证。二是实验式,即针对假设动手实验,通过分析实验和总结实验结果,看假设是否成立、有效。用实验法证明假设,教师应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准备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假设正确与否通过实验即可验证。如果现有的假设都不成立,就要让学生重新对问题进行分析,吸取教训,提出新的假设、再验证,直到找到合理的假设。

(四)及时反思、交流结果、组织结论

探究性学习中最重要一环就是在探索基础上反思、交流结果。教师可以在班级内,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相互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主要检查探究过程中各个环节是否合理、简捷,有没有违背科学探究的规则;另一方面,对探究结论进行反思,主要是反思这个结论与权威或现有的结论有何区别,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哪一种结论更正确些。

以上是探究性学习的“四步曲”,关键是教师把握探究性学习的本质,在具体的教学中灵活地设计和取舍,使探究性学习获得真正的成效。探究性学习就是教人发现真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过程,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教师频道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