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洪运中学 高一(7)班 张盛萱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落花无声,扬善我先》。
小时候,善对于我来说是妈妈的一句教诲,她说:“把剪刀递给别人的时候要把尖的一端揣在自己手里。”长大后,善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思维,正视他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不足;而今,善对于我是一种落花无声的心愿、一种扬善我先的行动。
弘扬中华美德,传承向善的力量,众多的好人好事无不展示着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撞击。
张纪清,江苏省江阴市一个普通的市民,2014年11月,他,突然晕倒在邮政储蓄银行。在被送到医院后,民警在他身上发现了汇往云南鲁甸的汇款单,而汇款人的署名是 “炎黄”。这位隐姓埋名27年的好心人的真实身份终于得以公开
1987年,张纪清把自己的1000元收入汇给了祝塘镇敬老院,这是他第一次以“炎黄”的名字汇款。在当时,1000元钱相当于一个普通职工两年的工资收入。此后27年,他多次以虚构地址,向革命老区、自然灾害地区捐钱捐物。受“炎黄”精神影响,乐善好施不留姓名的新“炎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让我们记住像张纪清这样的一个个善良而平凡的身影吧!正是他们以落花无声的大爱托起了中国明日之朝阳,以扬善我先的精神挺起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
然而当经济利益的洪流冲刷着道德的堤岸,当 “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件屡屡发生,人们似乎越来越感叹好人难做。
当看到见义勇为者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我们是否在犹豫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当听到救助伤者的人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我们是否在彷徨孩子被撞时救还是不救?我想,虽然社会上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集束炸弹轰击着我们的传统道德理念,但是当我们想到张纪清老人以及那些层出不穷的新“炎黄”时,我们就一定能感受到储藏于民间的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依然深厚博大,扬善我先的人物形象依然真实亲切!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如果说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发动机,那么道德的提升则是社会进步的润滑剂。在这里,我真诚地呼吁:作为当代中学生的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应该珍藏一把心灵的雨伞,一半遮护自己,一半庇护他人。
落花无声,即便寂然如尘,依然能够肥沃脚下的土地;扬善我先,纵然一时寂寞,但终能唤醒社会的呼应。同学们,只要我们不拒绝日积跬步的善行,圣洁的雪莲就会盛开在我们的心田;只要我们伸出温暖的双手,把向善的力量传承下去,我们的中国必将走进美丽温暖的春天!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永不褪色的礼仪之邦
安庆市洪运中学 高二(2)班 汪泽殊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永不褪色的礼仪之邦》
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听过破冰求鲤的故事吗?你读过李密的陈情表吗?你见过神话传说沉香救母吗?不要总说自己忙俗话说:子遇养而亲不待,无论再忙都要常回家看看!
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之本,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誉满全球的“礼仪之邦”。
孔融让梨。让的不是梨,可是一个大大的“礼”字。 你可记得,清代礼部尚书张英千里传书、让地三尺的美传:“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字字铿锵,句句真情,他赢得的是自己的宽心,他人的赞美,邻里的和睦,留名青史。
你可记得,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坎坷,官场沉浮,却仍以天下为己任,在《岳阳楼记》中高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虽贫困交加,却坚守自己的一腔热血,爱国之心,令人动容。
你可记得,秦朝改革家商鞅立木取信,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训斥女儿衣着奢华,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哪一个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慧。
孝,是最纯净的水。
俭,是最动听的歌。
诚,是最真挚的月光。
信,是最绚丽的花。
善,是最温暖的阳光,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便能驱散他人心头的雾霾。
“不成礼,无以立。”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道出了文明的真谛。从孔子的以礼治国到今天的以德治国,礼仪体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你看,马路上那搀扶盲人过马路的“红领巾”,公交车上给人让座的年轻人,边疆塞雪中屹立驻守的钢铁战士,他们是爱己爱人爱国的代表,是礼仪之花播撒角落的种子,弘扬着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德。
如今,中华民族以博大的文化情怀和丰繁的艺术成就笑傲世界,他向世人展示着一个文明古国的情怀,一个祖国母亲的情怀。她是爱,是和平,是希望。是礼,是仪。是礼仪。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校团委